学生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这门课程,最为重要的工作就是阅读文学作品。只有直观地大量地阅读文学作品,文学史的视野和知识才能够逐步建立起来。当我们孤立地读某篇作品时,所获得的只是一些粗浅的主观性的印象,但是,当大量阅读不同时代、风格和流派的文学作品时,就不会再被孤立在一般印象中,而会在类似博物馆般的众多文学作品中产生对比性、参照性的阅读感受。当对比性、参照性的阅读感受产生时,我们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就会更加挑剔、严格,就会不仅仅感性地而是更理性地辨认出第一流的作家和作品,同时建立起自己的文学修养。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文学的经典选本就是文学史的博物馆。当几十部、几百部文学作品经过编选者的认真筛选,被集中编入一本书时,文学史博物馆就出现在了读者的面前。在这座博物馆里,陈列着近百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各种流派、作家的作品,它们呈现着不同的文学风格,也呈现着参差不齐的文学探索、创作的历史状况。经常在这座博物馆里流连的人,有资格成为它的专业性读者。
本书编选者意识到,任何时期的文学作品选本,都受制于当时年代人们对于文学的认识、当时的史观和文学观。所以,编者在编选过程中,比较多地考虑了当前研究界的一些学科共识;入选作品的比例、分量,即是在此基础上形成。另外,在发表当时产生过一定影响的作品,在今天也许不符合“审美化”的要求,但是,由于它们对当时的文学观念、转型发挥过作用,所以,选入一些供学生阅读,能够增强阅读的历史感。它们不是毫无裨益的。对于学习本专业课程的学生来说,与其预先固定起自己的审美趣味,还不如先扩大阅读范围,了解更多文学流派和作家作品产生的背景;通过阅读这些作品,进一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语境,也许是更为适当的。编选者认为,一个视野开阔、多重的阅读者,在专业素质上是优先于视野狭窄和单一的阅读者的。
本书中,每篇作品(包括存目)后面,都配有简单的“延伸阅读”,这样安排的目的是:
一、 介绍近年来学术界研究文学作品的成果和动态。
二、 通过简略解读找到进入文学作品的途径。
201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