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内容

仪 礼

《仪礼》是记载古代儒家礼仪的经典,和其他两部反映儒家礼乐制度的经典《周礼》、《礼记》并称“三礼”。这部书最早被称为《礼》或《礼经》,见于《史记》。《仪礼》这个名字到了东晋才有,唐文宗以后才逐渐流行开。据当代著名礼学家沈文倬考证,《仪礼》成书的年代在鲁哀公(前490年即位)末年、鲁悼公(前466年即位)初年以后,下限为鲁共公十年(前366年)左右。作者为孔门弟子及其后学。

礼原来的意义是礼物。“礼尚往来”一直到今天还保留着礼物交流的基本意思。法国社会学家毛斯从土著人的礼物流通中看到了人际关系的结构。如果一个人不能做到礼尚往来,他就是在拒绝各种社会联系。著名历史学家杨向奎先生在研究中国古代礼乐制度时也引进了毛斯的理论,认为儒家的礼的基础意义就是礼尚往来。杨向奎的贡献在于揭示了礼尚往来的经济内容,但是礼尚往来还有很多人神沟通的内容,是“三礼”中的主要部分。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玉帛就是人献给神的礼物。人神沟通之礼和人际沟通之礼孰为先后的问题仍然有待探讨,但是人神沟通之礼对人际关系的确有重大影响。

《仪礼》记载的儒家礼仪当然是超越了礼物交换的仪式性礼节。沈文倬认为《仪礼》成书之前这些礼节已经存在很久了,可以追溯到商代。在甲骨文和钟鼎文字里已经有了很多发现,并且西周的一些重要祭礼是从殷商继承下来的。经过了千年的历史到了春秋时代,儒家的礼已经发展成一个庞大的系统,所谓“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从人际交往的生活习惯到官方典礼乃至政治活动都被礼制化。这个庞大的礼制被分为五个大类,史称“五礼”,就是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和嘉礼。《周礼》上说: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祇,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宾礼亲邦国,以军礼同邦国,以嘉礼亲万民。吉礼中主要有禋(yīn)礼祭天,柴(祡)礼祭祀日月星辰,槱(yóu)礼祭祀风伯雨师,血祭礼祭祀社稷、五祀和五岳,貍(mi)沈礼祭祀山川,疈(pì)辜礼祭祀四方百物,祠禴(yuè)尝烝四季之礼则是祭祀先王的。凶礼包括丧礼、荒礼、吊礼、NFECB礼、恤礼。丧礼是最重要的凶礼,和人的死亡有关。其他的凶礼则是在遇到荒年、天灾人祸以及内乱外患时在境内或对友邦施行的礼节。宾礼也是使用于邦交的礼节,有八个小类。“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这是一年四季的例行会见礼节。还有临时的礼节:会、同、问、视。军礼的作用是“同邦国”。郑玄说,军礼要整理诸侯国之间的秩序。如果有国家破坏这个秩序,军礼就“威其不协僭差者”。军礼又分为五个小类:大师之礼指出征。大均之礼指兵役兵赋的制度,使民众能够平均负担。大田之礼是检阅部队的典礼。大役之礼是役使民众修造城池堤防。大封之礼是在战争之后确认疆界的礼节。郑玄说,嘉礼是“因人心所善者而为之制”,嘉是善的意思。嘉礼分为六个小类。《周礼》说:“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以昏冠之礼亲成男女,以宾射之礼亲故旧亲朋,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以脤(shèn)膰(fán)之礼亲兄弟之国,以贺庆之礼亲异姓之国。”这是《周礼》对古礼的记载,而且是士阶层以上尤其是诸侯的礼,不是庶民之礼。沈文倬认为士人之礼和庶人之礼区别并不大,特别是婚冠丧祭之礼。既然《礼记》说“礼不下庶人”,所以庶民之礼和士人之礼的区别还有待研究。沈先生的推测是指在内容上有许多相同之处。从礼的分类可以了解到古代的礼是一个庞大的仪式体系。彭林在《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一书中总结了礼的要素,有礼法、礼义、礼器、辞令、礼容和等差。彭林的总结有利于今人理解古礼。

汉代的礼学也有一个从礼容到礼经的过程。大约到了汉武帝时代的高堂生才开始以解礼经著名,据说今天的十七篇的《仪礼》就可以追溯到他。此后不久有了著名的后苍,传下戴德、戴圣和庆普三个礼学大家,他们分别开创了自己的门派,有不同的礼经传本,主要是篇章次序的不同。庆普学早在东汉就中断了传承。1957年在甘肃武威出土的汉简礼经被推测是庆普的传本。西汉末年,刘向为汉成帝校书,他校定的本子被称为“别录本”。于是,西汉时期的礼经就有了四个传本。小戴的礼学被立为官学,大戴礼学到东汉也成为官学。以上四个传本都是用汉朝时文字书写的。汉武帝末年,人们陆续发现了用先秦古文字书写的儒书,被称为古文经,用汉代隶体书写的叫做今文经。古文礼经有五十六篇,比今文多出三十九篇。由于传习的人不多,后来就失传了。这三十九篇古文经被称为《逸礼》。刘向虽然承受的是今文经,但是也受到古文经的影响。东汉末年的郑玄兼通今古文经学,成为两汉经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礼经注解遵从刘向别录本的篇章次序,也大大参考了古文经的文字,这在他的注解里就可以看到。郑玄的经学在历史上发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仪礼》注的缺点是使用了汉代的思想解释古礼,给后人的理解造成了误导。郑玄的三礼学在隋唐时期成了官学,唐高宗时的贾公彦为郑玄注做了义疏。历代均有人为《仪礼》做注解,但是流行最广的是郑注和贾疏的合刻本。南宋时,《仪礼注疏》与其他十二种儒家经典注疏合刻为《十三经注疏》。清末的胡培翚家四代治《仪礼》,他本人积四十年功力作成《仪礼正义》,成为有史以来最优秀的研究《仪礼》的著作。

关于《仪礼》的版本流传,最近有彭林的研究总结了清人对传世版本的校勘工作。北宋王安石以后《仪礼》受到冷落,刻本少有刊行。到了明代,善本难求。明代万历年间北京国子监本、毛晋汲古阁《十三经注疏》本乃至清代武英殿刻本都称不上善本。清人多求宋本做校勘。嘉庆间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时使用了北宋本《仪礼》并作了校勘记,时称善本。1979年中华书局影印阮元刻本时又加核校。1999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标点本《十三经注疏》,吸收了清人的成果,是目前最新的校勘本。2001年岳麓书社出版了彭林的《仪礼注译》,文字简洁,大大方便了普通民众对古代礼书的了解。

参考文献

1. 沈文倬:《宗周礼乐文明考论》,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年。

2. 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人民出版社,1997年11月。

3. 彭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中华书局,2004年。

4. 郭齐勇:《礼学与现代生活及文明对话》,见《中国哲学智慧的探索》,中华书局,2008年。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