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国际贸易活动越来越频繁。国际货物贸易是最为古老的贸易方式,在当今国际贸易迅猛发展过程中,货物贸易仍是国际贸易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贸易量不断扩大,加入WTO为国内企业提供了更多公平竞争的机会,加速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加入WTO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年增长速度约为20%,外贸依存度保持着较高的比例,国际贸易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为我国的外贸人员提供了机会,也对其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通过国际贸易实务的学习,要求广大外贸人员懂得国际货物买卖的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国际贸易惯例,掌握进出口贸易的基本技能并能用于实际工作,这是我们编写本书的出发点。
一、 国际贸易与国际贸易实务
案例0.1
有以下三笔交易,请判断哪些交易属于国际贸易?
(A) 武汉居民吴先生在武汉SOGO购买中国产长虹彩电一台;
(B) 武汉居民吴先生在武汉SOGO购买日本产Sony彩电一台;
(C) 武汉居民吴先生在东京SOGO购买中国产长虹彩电一台。
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的货物、服务或技术的交换。因此,案例0.1的答案应为C。
国际贸易实务是相对国际贸易理论而言的一个概念,指国际贸易的具体操作。
二、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研究对象
国际贸易包括理论和实务两个方面。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关注国际贸易原理和国际贸易政策, 其中国际贸易原理是指两国之间为什么会发生贸易、如何进行贸易以及贸易的利益, 而国际贸易政策是指一国出于某些方面的需要而采取的自由贸易政策或保护贸易政策。国际贸易实务主要关注国际货物买卖的具体操作, 包括达成合同的条款和条件、国际贸易术语、国际贸易惯例以及主要贸易方式的操作步骤。其关系如图0.1所示。
国际贸易国际贸易理论贸易原理贸易基础(原因)
贸易模式(格局)
贸易利益(结果)
贸易政策贸易保护措施及效应
自由贸易措施及效应
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货物买卖达成合同的条款和条件
国际贸易术语
国际贸易惯例
主要贸易方式的操作步骤
图0.1 国际贸易的研究对象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一门主要研究国际货物买卖的具体过程及相关活动内容与商务运作规范的学科,包括达成合同的条款和条件、合同订立和履行所涉及的国际贸易术语、规范国际贸易活动的国际惯例以及主要贸易方式的操作步骤。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一门具有涉外商务活动特点、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初步掌握有关国际货物贸易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凡国际经贸类专业都把本课程作为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三、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基本内容及本书的结构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由买卖双方达成合同的各项条款和条件构成,也是对买卖双方权利义务的约定,下面是一个合同实例。
实例0.1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
合同条款分为必用条款和备用条款,其中,必用条款包括对买卖标的物的约定、标的物的交付、标的物的作价和价款的收付,备用条款主要涉及标的物检验以及争议的预防和处理,如图0.2所示。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
买卖的标的物品名
品质
数量
包装
标的物的交付运输方式
运输途中意外的处理
标的物的作价
价款的收付
标的物的检验、争议的预防和处理
图0.2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基本内容
国际货物买卖是买卖双方磋商交易条件、签订合同并履行合同的过程。因此,本书先根据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基本内容,分章节阐述合同的各项条款,使读者掌握合同条款所涉及的国际贸易实务基础知识,熟悉合同条款。然后,本书从交易磋商、合同签订和合同履行三个方面,阐述进出口业务的主要操作步骤。本书各章安排如下:
第一章 标的物条款:品名、品质、数量和包装
第二章 国际货物运输
第三章 国际货物运输保险
第四章 价格条件及作价——国际贸易价格术语
第五章 国际货款收付
第六章 备用条款:检验、索赔、不可抗力和仲裁
第七章 进出口业务的操作步骤
四、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特点及逻辑线索
(一) 课程特点
作为“实务课”,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不同于国际贸易学科的其他课程,表现出以下两个鲜明的特点:
第一,实践性。本课程紧密结合进出口业务的实际操作,实践性很强,着重于培养广大外贸从业人员参与外贸业务的实际技能。结合这一特点,本书在介绍基础知识的同时,结合相关案例,让读者既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第二,综合性。本课程涉及买卖标的、运输、保险、作价、支付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涉及很多相关的国际贸易惯例和基本技能,而一笔国际贸易业务的顺利完成,必须依赖于每个环节都准确无误。因此,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读者要做到前后联系,将知识融会贯通。
(二) 学习的逻辑线索
国际贸易理论课程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国际贸易纯理论,从古典贸易理论到新古典贸易理论再到要素禀赋理论,这些理论其实都是沿着一条线索展开或演进,即在逐步贴近现实的假设条件下揭示贸易的基础、模式和结果。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涉及合同标的、运输、保险、价格、支付等很多内容,各章节之间却没有一个鲜明的逻辑线索来串联。笔者在给97、99级本科生授课时,学生反映课程内容显得杂乱无章。同时笔者也注意到,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主流教材中,鲜见阐述课程学习的逻辑线索。
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原本没有逻辑可言的情况下,笔者认为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条款权且可以充当课程学习的逻辑线索。“合同条款”是一条由笔者“硬拽”出来的逻辑线索。在给2000级及以后各级学生的授课中,笔者借助于这个逻辑线索,便不再听到学生对课程内容杂乱无章的抱怨。
虽然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涉及多个环节,内容繁多,但可以用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条款把各个方面的知识有机地贯穿和联系起来。因此,本书花了较大篇幅介绍合同条款,希望读者能真正理解合同条款所涉及的国际贸易实务基础知识,读懂并正确拟订合同条款,为正确履行合同条款打好基础。
五、 国际贸易实务教材的流派及本书的特点
国际贸易实务教材大致可分为学院和实务两派。
学院派教材由院校的教师所作。笔者对学院派教材又有“北黎”和“南吴”之分,“北黎”指对外经贸大学黎孝先教授所著教材,“南吴”则指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吴百福教授所著教材。黎孝先教授教材的早期版本可以追溯到黎孝先等人(1980)所编《国际贸易实务》教材(上下册),20世纪80年代初该书在全国外贸系统广为流传。该书由黎孝先、邱年祝、冯大同三位老师合编,未经出版社正式出版,是当时的北京对外贸易学院国际贸易问题研究所、对外贸易系的讲义。该书也许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早版本的国际贸易实务教材。
实务派教材由具有外贸从业经历的人士所著,例如,顾民原属广西外贸。(2001)、田运银原属湖北外贸。(2004,2007)、徐进亮原属外贸不详。(2000)等人的著述。
在继承和吸收已有教材主体内容的基础上,本书进行了如下拓展和创新:
1. 在课程内容的阐述中,尽量揭示重要知识点的逻辑规律,包括:
(1) 用合同条款作为课程学习的逻辑线索;将合同条款划分为“必用条款”和“备用条款”。
(2) 揭示价格术语的两个演变阶段。前期演变,在船运方式之内,卖方的责任和费用逐步加大;后期演变,价格术语所适用的运输方式从船运扩展到各种运输方式。价格术语的前期演变主要是逐步为买方减少租船订舱、投保的麻烦,尽量为卖方从货运和保险中争取盈利机会,后期演变则是为了适应相继出现的各种运输方式。
(3) 揭示原始票据汇票的三个演变内容,即基本当事人的特定化、票据性质的改变及票据目的的改变。
支付工具的演变主要是为了克服使用金银支付在空间、时间和介质上的障碍。
(4) 揭示原始支付方式的四个演变路径:① 从付款与交单互不制约演变为付款与交单相互制约;② 付款人的信用基础从商业信用演变为银行信用;③ 从单纯的支付方式演变为支付方式与融资方式相结合;④ 从适用于必然事件的支付方式演变为适用于或然事件的支付方式。
支付方式的演变,首先是为了逐渐降低卖方不能收回货款的风险,其次是为了能够向买方提供融资。
2. 在教材的编写形式上,引入Q&A(提问及解答)模块。
本书的Q&A,集成和凝练了笔者1998年底以来在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授课中教、学双方的提问与回答。在教材中采用Q&A模块,改变了国内传统教材编写常用的平铺直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学与问”的课堂之中。
3. 同一笔外贸交易贯穿各章。
本书在导论中举出一笔外贸交易中的合同实例,在后续各章中,用同一合同项下的提单、保险单、汇票、信用证、发票、装箱单、品质证书、受益人证实的装运通知等贯穿整个课程内容,使读者对实际交易有完整的了解。习题
一、 名词解释
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
二、 简答题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研究对象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