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目录

一 从大克鼎和史墙盘中的“哲”字看哲学

一 从大克鼎和史墙盘中的“哲”字看哲学
1.“哲学”一词的由来
2.“哲”或“悊”字的字形和字义的一般省察
3. 从金文中的“哲”字的形构看“哲”的深层意义
4.“哲”与“德”的关系
5.结语:“哲学”概念的重审——从哲学问题到哲学疑难

附 〈从大克鼎和史墙盘中的『哲』字看哲学〉后记

附 〈从大克鼎和史墙盘中的『哲』字看哲学〉后记
1. “折”乃哲学之所以称为“智慧”的基础
2. 大克鼎和史墙盘“哲”字的部件分析
3. “哲”字于上古是否曾有动词性格的问题
4. 对方家异议的一些回应
5. 哲学与文字学

二 千载传慧业,哲学旦复旦

三 论哲学的『洗炼』问题

系统视野及其启示

四 宇宙、世界与世界观

1. 何谓宇宙?何谓世界?
2. Kosmos与“秩序”观念
3. “世界”与“界域”理论
4. 从“世界”到“世界观”

五 系统问题的宏观省察

五 系统问题的宏观省察
1. 从字源上看“系统”
2. 从哲学角度看“系统”这观念
3. 知识系统与现实系统
4. 封闭系统与开放系统
5. 一般系统论、系统哲学与复杂性理论
6. 人文社会科学的当代思潮

六 从《周易》看变化

六 从《周易》看变化
1. 绪论
2. 《周易》作为一符号系统
3. 《周易》六十四卦的卦序
4. 今本《周易》反映了哪些生命智慧
5. “艰贞”与“忧患”意识
6. 从“象数”到“义理”
7.孔子晚而好《易》
8. “易为君子谋”与“义命分立”
9. 《周易》与现代世界

七 大脑左右功能的异同与离合

七 大脑左右功能的异同与离合
1. 从一个实验说起
2. 大脑解剖
3. 大脑语区的发现

4. 大脑测试与经验素材

5. 大脑左右半球于功能上的主要分别

6. 大脑左右功能异别的理论反省:“不对称性”、“偏侧性”和“主次区分”

7. 大脑左右的“分工”、“互补”、“协作”和“整合”

8. 整合理念下的大脑测试

9. 大脑左右功能的分工与整合对现代人生活的一些启示

10. 结语

八 语言系统的结构、功能与成长

1. 语言作为一系统

2. 语言系统及其结构

3. 语言系统的“分节勾连”现象

4. 语言系统的功能

5. 语言系统的三个次系统

6. 语言是封闭系统还是开放系统?

7. 语言系统的变化与成长

九 莱布尼兹莱布尼兹与现代德语之沧桑——兼论“语文作育”与民族语言命运问题

九 莱布尼兹莱布尼兹与现代德语之沧桑——兼论“语文作育”与民族语言命运问题

1. 引言——从两则故事说起

2.莱布尼兹论“语文作育”与“德语思维社会”

3.莱布尼兹论德语的长短

4. 就德语的两项“欠缺”与莱布尼兹商榷

5. 18世纪以后德语长足的进步

6.莱布尼兹的“劝诫”到今日德语面对的挑战

7.代结语:从“语文作育”的观点看今日汉语面对的挑战

十 别在语言迷宫里迷路——语文规划与语文作育的再议

十 别在语言迷宫里迷路——语文规划与语文作育的再议

1. 语言现实是问题的所在

2. 追求语文卓越,应以母语为先

3. 香港语文政策的反省

4. 语文作育——中大的先机

5. 哲学系应扮演的角色

6. 回顾与前瞻

十一 寓抽象于具体——论汉语古文字中的哲学工夫

十一 寓抽象于具体——论汉语古文字中的哲学工夫

1. 前言:“言语的文字”与“思想的文字”

2. “隶变”与古文字部件的混淆

3. 从字例看汉语古文字中的意义世界

4. 从六书理论看汉字抽象观念的建构——兼论“文字类比”原则

5. 总结:“汉字乃汉语的一个实质的成分”

十二 母语教育迷思下的『理』与『势』

十二 母语教育迷思下的『理』与『势』

1. 先讲“理”

2. 再言“势”

3. 后记

西方哲学史的另类反思

十三 卡西尔与人文科学的逻辑

1. 卡西尔及其时代

2.“人文科学”的理念

3. 《人文科学的逻辑》大旨

十四 西方哲学史撰作中的分期与标名问题

十四 西方哲学史撰作中的分期与标名问题

1. 引论:康德与黑格尔——对哲学史的两种看法

2. 通论:哲学史的撰作与哲学史家的角色

3. 分论:西方哲学史撰作中的各种分期与标名

4. 结论:实质和虚灵之间

生命中的语默

十五 意向性与宗教感——从现象学的观点看宗教问题

十五 意向性与宗教感——从现象学的观点看宗教问题

1. 引言:宗教作为一种现象

2.孔汉思的四种立场和两项判准

3. 现象学与宗教讨论

4. 神作为一意向对象

5. “宗教”作为“意向联系”

6. “宗教感”作为一种纯粹意向

7. “宗教感”作为宗教内、宗教间和宗教外的沟通底线

8. 总结

十六 说悲剧情怀——情感的先验性与哲学的悲剧性

十七 希望概念的哲学反省

十七 希望概念的哲学反省

前言

2.希望是人类于生命旅途中展开的一种人文现象

3.人生于顺境中尚且需有希望,而于逆境和苦难中便更需要希望

4. 希望属于未来,但又与现在和过去构成一微妙关系

5. 一谈希望,可能性比现实性还更重要

6.希望如有一些“现实的可能性”为依据,当会有较大的实现机会

7. 相反地,一些完全脱离现实可能性的希望,则易令人迷失

8. 希望之为真实或虚幻之间,往往存在着一灰色地带, 而这正是人类文化创造的空间

10.在社会的层面,希望同时可表现出一定的理想性,成为与现实上的不理想抗衡的力量

结语:潘多拉的盒子

十八 风雨人生——散论生命的意义

十八 风雨人生——散论生命的意义

1. 开放的系统

2. 混沌与人生

3. “慎独”(solitude)

4. 曼荼罗(mandala)

5. 置诸死地而后生

6. 悲剧意识

人名索引